文章轉載自 〜 中里巴人 ~ 求醫不如求己
中風後遺症——這樣治就能重新站起來
採用健側、患側同時治療,無外乎“平衡”二字。不平衡又如何呢?打個比喻,狼媽媽下了一窩小狼,由於出生先後和發育的原因,有的個大強壯,有的則十分弱小,在餵奶的時候,總是強的比弱的先搶到奶水。這就造成了強的總能得到營養,而弱的越來越差。健康一側就好比強壯的幼崽,在機體裏總能搶奪到絕大部分氣血,而弱小的患側就永遠搶不到氣血,永遠沒有滋養,無法恢復。而這個治則解決的就是兩者之間的不平衡,讓它們重新站在同一個起點上,從而使身體的氣血得以重新均衡分配,當患側解決了氣血滋養的問題,康復也就指日可待了。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通常沒有死亡的危險,卻使很多人只能癱瘓在床,與輪椅為伴,生活無法自理。西醫對於偏癱後遺症基本上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除借助中醫的針灸、按摩以及一些理療手段外,讓患者儘早地進行康復訓練成了西醫的必修課。我在國外的一家康復醫院目睹了這種康復訓練,病人非常痛苦,是醫生和患者之間強行的對抗性治療:用特定的器械將患側屈曲萎縮的肢體固定,然後強行拉直,以患者耐受度為限,真是像上刑一樣,患者在心理和身體上都非常抵觸,療效可想而知。幾個月下來,基本上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患者還飽受身體和心靈的摧殘。
在中醫方面,古代醫家對中風後遺症的論述很少,且在認知上多有誤區,認為是外感風邪所致,以散風通絡為治療大法。此法治療面癱或有療效,要治療臥床不起的偏癱則百無一效。直到清代出了醫學大家王清任,主張“中風無風”,是身體氣血虧少所致,發明治偏癱名方“補陽還五湯”,才使得治療中風偏癱有了正確的理論依據。現代醫家治療此病時也大多以本方為基礎,加減出入。此方對於早期較輕的偏癱確有療效,但是 王清任 先生自己也說:“此法雖良善之方,然病久氣太虧,肩膀脫落二三指縫,胳膊屈而扳不直,腳孤拐骨向外倒,啞不能言一字,皆不能癒之症。”
藥物的作用有限,所以更多的人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針灸上。雖然從各種媒介多次聽說針灸治療偏癱的神技,但事實並不如此樂觀。走訪一下各大中醫院的針灸科,能治好半年以上偏癱後遺症的針灸大夫絕對是鳳毛鱗角。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治療的方法有誤。
這裏淺談一下在治療中風偏癱中我的一些看法與經驗,對於用心於此病的醫者或許能有些幫助。
古人立方先立法,萬變不離其宗,方只是法的一個實例,用以說明此法如何應用,非此法必用此方。而現今的人多執著于方子本身,忽略了立法是用方的先決條件,用一方而治紛繁百症的現象比比皆是——不是方子療效不好,是使用方子的人不善於發揮它們的效用。
以補陽還五湯為例,現在治療中風無不將其視為首選,再加上地黃飲子、鎮肝熄風湯等幾個方,套來套去,難以見效。清 任 先生說“半身無氣便半身不遂”,是說病果而非病因,因何半身無氣?如果是單純氣虛者果便為因,直接用補陽還五湯即可藥到病除 ; 但臨床上純虛的患者很少,皆是雜因致虛,或氣鬱,或痰結,或血滯,或肝風實,或腎陰虛,雜然紛呈,直接用補陽還五湯難以見效。抱一方而治百病、守株待兔的治療思路實在不可取。
應該根據清 任 先生當初確立此方的思路來治療中風後遺症,而不必要非使用這個方子。不遂是因半身無氣,只要將氣血灌注到無氣的一側就可成功。我這裏要提的就是“導引灌注法”。
傳統的治療,針對患側斷流的原因多用藥來治療,而針對患側的肌肉萎縮、功能衰退則採用只注重於癱瘓一側的針灸、按摩等等的理療治療,但往往效果不理想,為何呢?把患側比喻成北方旱季的莊稼田,本身就缺乏水源肥料,此時按摩針灸無異於在乾裂的大地上翻地、鬆土,而無法引來河水(氣血)的灌溉,此時再好的種子、再辛勤的耕作也不要期望會有收穫。而勞動又白費患側有限的氣血,患者如何能得以康復?
此時再看看健康一側,就好比南方的水田,飽受著水災暴雨的蹂躪,氣血過剩而無處發洩。如果能將兩地的資源重新分配一下多好!
所以我採取的措施便是“南水北調”,重新分配氣血資源,原則是:“健側流而不留,患側留而不流,抒其所欲發,勿強開其所閉。”
流是疏通推動之意,留是靜候保存之意。可選用於砭、針、灸、按摩、拔罐、導引諸法中,在患側的乾涸之田中挖井、修渠、建水庫,做好基礎設施的準備工作,然後就靜候氣血的到來。此時患側本無氣血,即使強行打開通道也得不到灌注,只能等。與此同時,治理健側氣血氾濫之地,用按摩健側的方法使這裏鬱積過剩的氣血可以流向患側事先挖好的水庫、河渠和水井,從而解決患側的饑渴(氣血不足)。
採用健側、患側同時治療,無外乎“平衡”二字。不平衡又如何呢?打個比喻,狼媽媽下了一窩小狼,由於出生先後和發育的原因,有的個大強壯,有的則十分弱小,在餵奶的時候,總是強的比弱的先搶到奶水。這就造成了強的總能得到營養,而弱的越來越差。健康一側就好比強壯的幼崽,在機體裏總能搶奪到絕大部分氣血,而弱小的患側就永遠搶不到氣血,永遠沒有滋養無法恢復。而這個治則解決的就是兩者之間的不平衡,讓它們重新站在同一個起點上,從而使身體的氣血得以重新均衡分配,當患側解決了氣血滋養的問題,康復也就指日可待了。
讀者文摘
“古人立方先立法,萬變不離其宗,方只是法的一個實例,用以說明此法如何應用,非此法必用此方。而現今的人多執著于方子本身,忽略了立法是用方的先決條件。”先生所言極是。在下以為這種態度多少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素養有關係。現在的社會太過急功近利,身處其中的許多人變得本末倒置,一心想要走捷徑,卻忘記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裡和為什麼要往這裏走。
(蘅)
我是中醫臨床專業的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中風的病人,其中恢復期占大部分。如先生所說,的確是以補陽還五湯、地黃飲子、鎮肝熄風等寥寥無幾的幾個方,套來套去,加上針灸,結果確實療效甚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