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 長春中醫藥大學 第一附屬醫院
中風〜中醫藥療法
三化湯。治療應用;小承氣湯。治療應用
作者:李霞,竇逾常
1 一般資料
120例病人全部來自2006年1月 - 2007年6月間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一科患者。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修改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二代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年齡在45-80歲之間。排除標準:不符合診斷、納入標準或資料不完全者,偏頭痛、癲癇、周圍神經炎、梅尼埃病者,合併有肝腎、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根據不同病情,予以降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症處理。若出現神志昏迷、噁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症狀時,加用20%甘露醇125 mL -250 m L快速靜脈推注,每日3-4次,一般連用3-5 d。對照組:腦梗塞靜點川青(H 20030553)(哈爾濱三聯藥業有限公司) 0.12 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內靜脈滴注,每日1次。腦出血者用斯替比(H 44024602)(深圳九華生物工程開發有限公司) 40 m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內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組:在以上治療基礎上加用三化湯加味,藥物組成:大黃12 g ,枳實9 g ,厚朴6 g ,羌活9 g ,瓜蔞30 g ,膽南星10 g 。失語或語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鬱金,面色潮紅、急躁易怒者加生龍骨、生牡蠣、玄參,舌質黯淡、苔薄白,伴心慌、氣短、自汗者加黃芪、人參、炙甘草等。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使用GCS評分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臨床症狀改善率採用尼莫地平方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後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3.2 中醫證候療效 治療組60例,基本痊癒29例,顯效21例,有效6例,無效3例,死亡1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60例,基本痊癒24例,顯效16例,有效7例,無效11例,死亡2例,總有效率78.3%。兩組中醫證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P<0.05)。
3.3 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療效 治療組60例,基本痊癒28例,顯著進步20例,進步9例,無變化3例,惡化0例,總有效率95%;對照組60例,基本痊癒23例,顯著進步19例,進步8例,無變化10例,惡化0例,總有效率83.3%。兩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經Ridit檢驗學檢驗P<0.05,差別有顯著性意義。
4 討論
中風多屬本虛標實,但急性期多以標實因素為主要矛盾,其中尤以痰熱腑實的病機更為突出。臨床以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2]。三化湯出自金元時期劉完素著作《素問氣宜保命集》[3]。三化湯用於治療中風的根據:一為《素問·五臟別論》“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通瀉腑氣,腑氣得通則津氣得布,四肢百骸、筋骨腦髓得以濡養,促使半身不遂、神志異常等迅速好轉;二為通瀉胃腸之痰熱積滯,使心神得安,氣血得平,防止內閉;三為可急下存陰,防止陰損及陽,陰陽離決之變證[4];四為借通腑以助胃腑之勢,賴中州轉降之功,直折肝氣之暴逆。三化者,使三焦通利,複其轉化之常也。全方由小承氣加羌活而成。小承氣功善通腑泄濁而不犯下焦,借助中焦胃腑下降之勢,使上逆之氣火痰濁隨之而降。然三化湯治療中風的關鍵在於方中羌活的運用,其辛苦性溫,氣雄而散,味薄上升,功能調達肢體,通暢血脈,攻徹邪氣,與小承氣共成調達陰陽氣血之功;加用瓜蔞以清熱化痰散結、利大便,使痰熱下行;膽南星熄風解痙,也有清化痰熱的作用。全方使氣血得以正常運行敷布,痰熱可祛,故療效卓著。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誌,1996,29(6):379.
[2]陳 霖.中藥為主治療痰熱腑實型急性缺血性中風40例[J].福建中醫藥,2007,38(4):36.
[3]趙德喜.三化湯在中風病急性期的應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2(4):23.
[4]蔡 蕊,王小平.神經內科中醫治療全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250.
留言列表